东章瀑布: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岂能坐视印度蚕食中国宝地?

说起东章瀑布,可能很多人都不甚熟悉,也的确在中国很多名声在外的瀑布中,东章瀑布或许是最不引人注目的那一个。但东章瀑布对于

说起东章瀑布,可能很多人都不甚熟悉,也的确在中国很多名声在外的瀑布中,东章瀑布或许是最不引人注目的那一个。但东章瀑布对于西藏错那县藏族人心中,却是一个圣地,只因传说该瀑布与莲花生大士渊源颇深,泉水有驱病纳福之能,每年都有不少人前往朝圣取水。但可惜的是,如今的东章瀑布对于中国人而言,却是只能远观而不可近前了。

东章瀑布,不只是一汪泉水

东章瀑布,也称圣水瀑布Holy Waterfalls,位于中国西藏山南市错那县浪坡乡(兰普乡)南部浪坡沟的一个的高原森林河谷处,这里是印控藏南达旺地区的东北方与我错那县相交之地。上期我们讲到达旺地区,其得名源于1681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下令建立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达旺寺,后来六世达赖洛桑仁钦·仓央嘉措也出生在这里,所以达旺既是藏南门隅丢的宗教、文化和政经中心,也是藏族民众心中的一块圣地。

达旺地区长期由中国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管辖,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后,因为出于我方“以武促和”的战略考虑,便单方面后撤到1959年实控线后的10公里,之后数年达旺重新被印度占据,便形成了如今的实控线,而东章瀑布由此成了双方对峙的前沿地带。而东章瀑布之所以成为印度大搞蚕食战术的侧重点,跟东章瀑布本身的宗教意义和其南侧的多果尔草场密不可分。

东章瀑布是直接从悬崖上冒出的,在山顶并没有明显的来源,所以东章瀑布也被认为是从天而降,其泉水据说能驱走百病,解除悲伤和痛苦,则源于莲花生大士的传说。莲花生大士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公元八世纪,受吐蕃赤松德赞邀请入藏弘法,创立了西藏第一座寺院,之后749年创建宁玛教派,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祖师,而藏南便是多尊宁玛派信仰。

传说莲花生大士当时正在东章瀑布附近的洞穴中打坐,当地信徒找到他,祈求他在一场大瘟疫中拯救百姓,于是莲花生便将他的108颗佛珠打入到旁边的岩壁上,岩壁顿时迸射处一道道清泉,莲花生大士命人饮下后,疾病被驱除,自此东章瀑布便被当地人称为圣水瀑布,每年来这里朝拜取水的信众颇多。

在东章瀑布的不远处,东章河与肖章河成70°角汇合,一同流经到瀑布之下,而东章河最宽处约10余米,最窄处仅2米,可在枯水期跋涉通过,不过当地人出于对莲花生大士的敬仰,均不会选择涉水通行,而是通过河上的一座简易桥过河,然后亲手在瀑布下取水。但在2001年后,前移蚕食的印军拆除了河上的桥,还在河边设立了哨所和多处观察哨,自此中方活动仅止步于河口处的观景台下,远观东章瀑布,却无法再近前。

一道浅浅的东章河仿佛成了双方的天然界碑,但实际上不管是东章瀑布还是达旺地区,亦或是整个藏南,都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属于当下的中印争议区,但却被印度豪横的实际控制着。而对岸的印军也深知东章瀑布的意义,所以常隔着东章河与我方民众携带零食、饮料、水果等物资交换他们用瓶子装的瀑布泉水。这也成了东章瀑布的“一道风景”。

但远观东章瀑布只能看到瀑布的侧面,在观景台的路旁,立有一块蓝色的牌子,上写:“东章-3656 巡逻路”,标示着脚下小路的性质和此处的海拔高度。巡逻道两边各修着一座两层的藏式小楼,这是给林场工人值班休息用的,但它更重要的作用是明示此处属于中国,所以在远望东章瀑布颇有一种咫尺天涯的的感觉。

从东章地区看中印边界争端的态势变化

从大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包括东章瀑布在内的整个东章地区,都处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东章河自北向南切开了山脉,形成了一条水汽通道,于是在周围4000多米海拔的山腰坡度柔缓处仍形成了一大片高山草甸,这就是多果尔草场,牧草茂盛,曾是错那县当地牧民的夏季牧场;而山下海拔3000多米的东章河两岸,则因充沛的水汽,分布着茂密的山地温带针针阔叶混交林。

所以相比其他分水岭处的白雪皑皑,东章地区的自然条件要好太多,也因此这里是藏南地区中印双方的一个蚕食与反蚕食斗争相当突出的争议区。由于印方所依靠的“麦线”原图比例尺小,地理勘探并不精确,再加上东章瀑布和多果尔草场所在的周边山峰存在多条山脊线及河谷纵切山脉的缘故,并不像麦拉山口那样有明显的主山脊线,所以就给了印方自说自话的解释。

其实若麦线按照印称Yangtze的山脊线划分的话,印军到东章瀑布已经越线了500-700米,到多果尔草场大约越线600米;若按照叠加麦线的理解,印军最远越线近6公里。这意味着麦线北与Yangtze山脊之间的约37平方公里应属于我方。当然我们并不承认麦线,所以不但东章地区本是我土,就算整个藏南9万多平方公里也是我方无可置疑的国土。

只是长期以来,我国受制于国际大环境和1962年对印反击战的威慑红利等缘故,在中印边界上基本处于被动守势,也可以理解为息事宁人,所以对印战略基本是淡化边界争端,友好共谋发展的基调。但这种友好却再次被印度理解为软弱,于是印军的蚕食策略屡屡得手,比如1998年印军占据班公湖南岸黑山头、1999年全面侵入我国巡逻薄弱的麦线以北的藏南、2001年侵吞东章瀑布、2003年侵占多果尔草场等。

而我方被动守势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基于1962年战后撤军的承诺,边防部队的连部大多在1959年11月实控线的后10公里处,虽然前沿地带也有定期巡逻,但很少有前压的哨所。直到1987年印军大规模越麦线设点后,我方才在前沿的勒布沟、朗久等地增设驻军哨所;二是前沿的边防力量薄弱,这种薄弱一方面是驻防人口较少,另一方面则是装备落后、基建滞后。

要知道,由于我方边防巡逻人员较少,且哨所偏后的缘故,再加上中印边界的大部分地区巡逻路线又远又多又难走,有些地区完成一次巡逻任务就需要十几二十天,这就导致我边防基本无力阻挡印军成规模的入侵,特别要避免热战的情况下,印方屡次的人海战术多我方只能完成巡逻,很难从根本上阻止对方侵入。

比如东章地区,这里印军部署的是第71山地师第40山地旅,人数约在6000人,旅部位于东达旺的鲁胡,下属营部距离东章河谷排部约6公里。相比之下对应我方的边防人数完全低了一级,在东章瀑布前线,印军设置了多个暗哨;在山顶从多果尔草场至麦拉山口有6组哨所,以及众多石墙骑线封锁山口通道,并分层次在其后部署多道石墙和碉堡链条防御。

至于装备落后上,参考2020年班公湖热钦山口对峙,印军以T72为首越界,而我方的南疆部分只有88A坦克,后来参与对峙的99A还是从甘肃远调而来。但这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可以说我方边防从轻武器到重武器几乎都是内地换装前的装备水平。基建方面,由于我方处在喜马拉雅山北坡,气候环境要远比南坡恶劣,中印边界前沿的基建欠账太多。

第三点便是战争准备不足。由于我方“稳西部取东部”的战略构想,所以一直持被动守势,而印方则奉行积极的蚕食策略,所以不管是部队思想上,还是作战训练上,明显印方的战备程度更高。所以在1986-87年中印藏南危机期间,印军便进占东章地区设立了哨所,之后在1999年更是越过麦拉山口阻挡我军民前往多果尔、拖普哈草场放牧,由此引发长达82天武装对峙。

尽管最后我方迫使印军撤除两个高地等据点,但在印方看来这不过是蚕食东章遇到的一点挫折,之后印方丝毫不顾双方协议,继续入侵又引发了两次对峙,直到2001年,东章瀑布失去控制,两年后随着印方在山口建造石墙阻挡,多果尔草场也不能再进入,接着印军在麦拉山口重新设石头墙和哨所,虽然我方并未放弃主张。

其实我方何尝不想一劳永逸,再次出兵教训,特别是1986-1987年伪阿鲁纳恰尔邦(我藏南地区)成立危机,差点引发中印之间的一场战争,之所以最后没有出手,相当一部分跟中印边境上我方的劣势太大有关。但也这种被动守势,自1962年以来的威慑力已经在印军一次次的蚕食中消耗殆尽,所以才有了2017年的6·18中印洞朗对峙事件。

攻守易形,寇可往我亦可往

好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大幅增长,攻守之势正在发生极大改变。从2017年开始,中国拉开了轰轰烈烈的边境建设,这里着重有两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延伸向实控线前沿的公路、桥梁等,二是抵边新村的新建和升级,比如在东章地区,我们不但完善了前沿公路,还新建了汤乌村加强实边,后面要是拿回多果尔草场,就再也不用从很远的地方召集牧民前往放牧了。

再比如原错那县的驻地是在错那镇,那里属于高原平地,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也开发得较为成熟,有多个小康建设社区。为了守边固边,增强资源对前线的调配,特别将新成立的错那市放在了麻麻门巴民族乡。而该乡所在的娘姆江河谷南侧不远,就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藏南的首战之地、1987年差点爆发第二次中印战争的勒布沟,前线就是藏南争执最大的克节朗谷-桑多洛河谷,再往前就是藏南最精华、我国最有依据主张的达旺地区。

与此同时推进的还有开始着重提高边防战力的军改,而且对印的战略也在发生调整,不再惯着印方的侵入和挑衅。典型的案例就是2020年的中印加勒万河谷事件,我们迅速的边境建设让印军如鲠在喉,于是便想将约克什河谷战略公路的支线延伸到加勒万河谷的小河口处,本以为我方自己人多势众,会像以往那样对峙、退让,结果脚踢到铁板上,印军也获得了自1975年以来的最大伤亡。

冲突之后,我方更是不再顾忌地搞基建、升武备,比如99A和15式轻型坦克成了驻训部队装甲的主力,而且边防驻训部队即便在冬季也不回撤,让心有余力不足还在大规模堆兵的印军不上不下、不堪重负,以至于中印边界会谈时印方要求我方全面撤离驻训部队。

可以说到目前,我方已经基本实现对1959年实控线的全掌控,堵住了所有可能被侵入的漏洞。不过对于已经被印方占据并建有哨所和防御工事的地区,不经历一场有热兵器参与的战斗,是几乎不可能收回的,这是中印边境实控线的底层逻辑,国人要理解,要知晓,但更要知晓的是,当前大势,西部并不是首要的,东部的台湾才是第一位的。

上期回顾:达旺:藏南地区的最精华之地,为何沦入印度之手未来还能收回吗?

备注:本文是《未定国界》系列的第18章,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微博1002什么,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TAG:瀑布,山口,哨所,错那县

« »